在泗洪縣孫園鎮張塘社區(原張塘村),一口歷經80余載風霜的老井,靜靜訴說著軍民同心、共克時艱的往事。它誕生于烽火連天的抗日戰爭時期,不僅解決了當地百姓的飲水難題,還凝結著黨與人民群眾生死相依的深情厚誼。
8月18日,記者探訪了“愛民井”遺址。如今,井邊已建起一座八角亭并立碑紀念。為更好地保護這口承載歷史記憶的老井,當地政府整合紅色文化資源,將其打造為淮北烽火·愛民井紅色文化園。
抗日戰爭時期,張塘村曾是八路軍、新四軍駐皖東北辦事處以及后期淮北蘇皖邊區行政公署的所在地。據史料記載,1938年11月,日本侵略者占領泗縣縣城(1955年前,泗洪部分區域屬安徽省管轄)。1939年9月初,中共蘇皖邊區黨委書記金明率黨委機關及一個警衛排從邳南遷至張塘,區黨委機關設在辦事處內,金明兼任辦事處政治部主任。1940年3月,皖東北地區首屆各界代表大會在張塘村召開,同時成立中共皖東北軍政推進委員會,劉瑞龍任書記,張愛萍、江華、金明等為委員。1940年秋,我軍主力西進后,皖東北地委、公署、軍區司令部機關均設于張塘村。
1942年,張塘村唯一的一口土井坍塌,嚴重影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劉瑞龍得知后,立即與當地干群共商新建水井以解決飲水困難。方案確定后的第二天,他便帶領群眾前往20里外的石集鄉柳山開采石料,用牛車每日兩趟運輸,并請來石匠修鑿石塊。劉瑞龍還親自帶頭清理老井塌磚、開挖井槽。
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奮斗,一口深40米、井口直徑達1米的新石井終于建成。清澈的井水讓張塘及周邊居民欣喜不已,從此飲上了甘甜的井水。
為感念劉瑞龍帶領軍民共建水井的恩情,當地百姓將此井尊稱為“愛民井”。建成次年,皖東北遭遇百年大旱,方圓百里河渠干涸,飲水極其困難,唯獨“愛民井”依舊水量充沛,吸引了四面八方群眾前來取水。人們感念劉瑞龍的愛民情懷,又將此井親切地稱為“瑞龍井”。
多年來,“愛民井”的故事穿越時空,持續傳頌著“軍民魚水情”的動人故事。
“聽老一輩人講,那時候老鄉們如果提著水桶來井邊挑水,總能遇到幫著打水的戰士,戰士們訓練歸來,就趴在井邊喝水,在井臺邊歇歇腳,戰士們幫老鄉挑水,老鄉給戰士送餅,這段‘軍民魚水情’的故事影響一代又一代人,張塘的老百姓永遠都會記住。”張塘社區主要負責人說,“愛民井”傳承了抗日戰爭時期“?軍愛民、民擁軍?”的紅色基因,其保留下來的青磚、石頭承載的歷史溫度至今“未降”。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但人們總愛來井邊看看。老人給孩子講當年挖井的故事,年輕人在這里了解艱苦的抗戰歲月。”張塘社區主要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張塘老百姓的心中,“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信仰更是激勵,激勵著人們在新時代的征程上續寫軍民團結、共筑美好生活的篇章。(記者 裴凌曼 通訊員 荀宇卉)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