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宿遷市消防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的通知 | ||
索引號 | 000000001/2023-00581 | 分類 | 專項規劃 ??應急管理 ?? 通知 |
發布機構 | 宿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 發文日期 | |
文號 | 宿政辦發〔2023〕48號 | 關鍵詞 | |
文件下載 | 宿政辦發〔2023〕48號宿遷市消防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計劃.doc | ||
時效 |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宿遷市消防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開發區、新區、園區管委會,市各有關部門和單位:
《宿遷市消防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已經市政府六屆二十九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宿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年11月6日
(此件公開發布)
宿遷市消防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
為加快推進我市消防救援事業和隊伍建設高質量發展,全面提高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和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能力,不斷提升公共消防安全水平,結合我市工作實際,制定本計劃。
一、指導思想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推進消防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著力破解消防救援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不適應、不匹配的問題,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宿遷新實踐提供更加堅強有力的消防安全保障。
二、主要目標
通過三年時間,探索形成具有宿遷特點的消防治理格局,實現全災種綜合應急救援能力的提檔升級,基本構建起與宿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現代化消防治理體系,防范和化解消防安全風險的綜合能力達到全省領先水平。
(一)火災防控治理水平大幅提升。火災防控責任全面落實落地,各行業領域消防安全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各類專兼職基層消防監管力量有效配備,基層消防監管基礎進一步夯實。
(二)“智慧消防”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火災防控智能感知觸角全面延伸,信息交互渠道暢通高效,應急救援所需信息多元匯聚,數據賦能精準救援、精準防控、精準宣傳成效明顯提升。
(三)消防救援力量體系持續健全。推進消防隊站建設,統籌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政府專職消防隊伍、企業專職消防隊伍、志愿消防隊伍等多種力量協同發展,逐步完善適應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應急救援力量體系。
(四)綜合應急救援能力顯著增強。建強地震、化工、水域救援等各類專業隊伍,強化裝備質量提升,加快建立健全現代化的應急響應指揮體系。
(五)消防安全總體環境不斷改善。通過加強消防監管、建強消防救援力量、提升應急處置能力等措施,確保全市消防安全形勢總體穩定并持續向好,群眾消防安全意識不斷增強,消防工作滿意度明顯提升。
三、重點任務
(一)強化頂層設計,夯實消防法治建設基礎
1. 完善消防制度體系。開展《宿遷市消防條例》《宿遷市消火栓管理辦法》制定,2023年完成立法調研和初稿起草,2024年完成修改完善并推動出臺,2025年根據立法進程開展宣傳貫徹。2023年完成《宿遷市政府專職消防救援隊伍管理辦法》規范性文件制定發布。適時修訂全市消防救援隊伍職業保障和社會優待辦法,促進各項政策適應隊伍建設發展需要。[責任單位:市消防救援支隊、市司法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委組織部、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市教育局]
2. 加強消防規劃編制。依據宿遷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開展中心城市消防專項規劃修編,2023年完成調研編制、專家論證,2024年完成成果報批。2024年,各縣、全國重點鎮完成城鄉消防規劃編修,2025年,其他建制鎮完成包含消防安全內容的國土空間規劃或控制性詳細規劃編修。[責任單位:市消防救援支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區管委會]
(二)著力夯基固本,提升隊伍攻堅打贏能力
3. 健全現代化指揮體系。推進市、縣兩級119指揮中心建設,2023年完成智能接處警系統、智能指揮系統、重點目標作戰要素采集等系統建設,實現力量調度精準高效。組建消防無人機分隊,2024年完成市、縣兩級無人機機場建設,2025年形成戰斗力。2024年,消防救援與公安、應急等應急聯動部門實現信息數據雙向共享,構建高效暢通、立體協同的聯動調度體系。2025年,全面推進市、縣兩級數字化指揮中心建設,建立面向各類事故場景下模塊化、編成化指揮機制,打造透明化戰場,實現可視化指揮。[責任單位:市消防救援支隊、市公安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應急管理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大數據管理局和相關企業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區管委會]
4. 提升滅火救援攻堅能力。強化專業救援隊伍和攻堅力量建設,通過三年時間配齊配強“高低大化”及地震、水域等專業隊高精尖裝備,提高各類事故災害應急救援能力。2023年,加快省級地震災害應急救援訓練中心功能提檔升級,確保綜合保障用房投入使用,推進三臺山特勤站(化工訓練基地)開工建設,在西湖路特勤站建成1套真火模擬訓練設施。2024年,爭取掛牌國家級地震救援訓練中心,常態化承擔全國地震救援技術骨干培訓任務,建成一支教、訓、戰結合的地震救援專業隊,確保化工訓練基地建成投入運行,完成市級訓練基地真火煙熱訓練設施建設。2025年,打造全國一流的地震救援訓練中心,達到國家級地震救援專業承訓水平,各縣建立縣級訓練基地,具備基地化訓練條件。結合消防救援隊伍增編,分三年把駱馬湖消防救援站水域救援專業隊打造成全省一流的專業隊伍。[責任單位:市消防救援支隊、市財政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區管委會]
(三)深化綜合監管,提升責任落實水平
5. 構建消防安全責任體系。貫徹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制實施辦法》,制定領導干部消防安全職責清單和任務清單。教育、民政、商務、文廣旅、衛健等負有行業監管職責的部門依法依規編制并公開本行業領域消防安全權力和責任清單,深入開展消防安全標準化管理達標創建。2023年,民政部門組織所有養老機構開展消防安全標準化管理達標創建,其他行業部門至少組織10%的行業系統單位開展達標創建;2024年,各行業部門至少組織60%的行業系統單位開展達標創建;2025年,基本完成標準化管理工作。針對新業態新風險新領域,及時明確監管部門,嚴防失控漏管。貫徹落實《宿遷市火災事故調查處理規定(試行)》,著力構建消防安全監管全過程閉環。[責任單位:市消防救援支隊、市消委會各成員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區管委會]
6. 優化群防群治網絡。通過三年時間,實現消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各級消防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實體化運行,明確職責任務,建立健全工作運行機制。全市所有鄉鎮(街道)消防行政委托執法工作全面鋪開。深化公安、消防部門“六聯工作機制”,指導公安派出所依法履行消防監督檢查、宣傳培訓職責,指導專兼職消防工作人員、志愿消防員開展消防宣傳教育。落實網格員消防工作職責,運用網格化平臺消防管理模塊常態化開展消防檢查巡查,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社會化綜合治理局面。[責任單位:市消防救援支隊、市公安局、市委政法委;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區管委會]
7. 增強消防宣傳培訓實效。持續開展“消防安全進萬家”全民消防安全素質提升工程,加密宣傳陣地建設。2023年,全市政府專職消防隊站基本建成微型消防體驗點,新建政府專職隊站同步建設。2024年,所有縣級行政區域建設不少于1個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將消防安全教育納入科學普及、普法教育、職業培訓等,組織實施消防安全監管能力“大培訓、大提升”行動,分批次、分層級開展行業部門和鄉鎮(街道)消防工作人員業務培訓,2025年,實現全覆蓋并建立定期輪訓機制。[責任單位:市消防救援支隊、市司法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區管委會]
(四)加強精準防控,提升隱患治理效率
8. 聚焦重點場所隱患治理。按照“防住重特大、盯住小而險、緊跟新情況、消除空白點”的工作思路,全力推進“生命至上,隱患必除”消防安全專項行動,全市高層建筑、醫療建筑、養老機構、商場市場等重點場所以及“三合一”、群租房、沿街商鋪等敏感場所消防安全狀況明顯改善。2023年底前,以消防安全重大風險隱患排查和“三合一”場所消防安全整治等專項工作為抓手,組織對22個重點行業領域開展兜底式清查,列出問題隱患和整改責任清單;2024年底前,全面推進隱患整改銷號。各鄉鎮(街道)明確轄區單位消防安全監管主體并落實定期更新制度,切實消除監管盲區;所有“九小場所”全部配備專兼職消防安全員,實行標識化管理。2025年底前,重點場所突出消防安全隱患基本消除并建立長效監管機制。[責任單位:市消防救援支隊、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公安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商務局、市城管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以及市供電公司等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區管委會]
9. 強化重點環節風險管控。緊盯多業態合用場所、“廠中廠”以及醫院、養老院等敏感特殊場所,督促企業嚴格履行施工和電氣焊作業審批手續,高壓整治無證施工作業、違規拆除作業、違規層層轉包施工作業等行為。嚴格電氣焊作業相關操作證、資格證培訓、考核把關。加強電動自行車全鏈條整治,常態化開展銷售不合格電動自行車(蓄電池、充電器)、違規拼裝及改裝關鍵性組件等違法行為監督檢查,大力推廣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設施建設,2023年,各有關單位基本建成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場所。2024年,老舊小區、集中住宿區等區域基本建成滿足電動自行車配比的充電點位。2025年,所有電梯基本實現加裝智能識別阻車系統,嚴防電動自行車“進梯入戶、人車同屋”。[責任單位:市應急管理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城管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行政審批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消防救援支隊等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以及市供電公司等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區管委會]
10. 提高智慧消防監管水平。2023年,在“智慧城市”總體框架下,整合城市物聯網消防遠程監控系統,搭建“智慧消防”監管平臺。2023年起,逐年在“三合一”、群租房等場所安裝具有信號反饋功能的獨立感煙報警探測器不少于4000只、簡易噴淋不少于400套。2024年,所有消防安全重點單位和火災高風險單位安裝消防設施監測模塊。2025年,所有高層住宅小區及其他具有火災風險的場所安裝消防設施監測模塊,完成所有監測模塊在“智慧消防”監管平臺的信號接入,同時做到“隨建隨接”,提升智能消防預警能力。[責任單位:市消防救援支隊、市財政局、市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區管委會]
(五)強化基礎建設,提升綜合保障實效
11. 加強車輛裝備配備。統籌“十四五”期間新建隊站車輛裝備建設,做好新投勤隊站裝備的達標配備和現有各類裝備的升級更新,推動裝備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2023-2025年完成33輛消防車配備,其中2023年度采購17輛、2024年度采購8輛、2025年度采購8輛。同時,分三年配齊配強水域、地震救援器材及指戰員個人防護裝備。[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消防救援支隊;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區管委會]
12. 強化基層隊站建設。緊盯省、市《“十四五”社會消防救援事業發展規劃》內容,按照“建強中心站、建密小型站”的建設思路,優化站點布局,因地制宜推進消防隊站建設。2023年完成7個新建隊站和1個擴建消防站投勤、2024年完成4個新建隊站投勤、2025年完成4個新建隊站投勤。消除中心城區古黃河與京杭大運河之間滅火救援空白點,2025年建成1個執勤消防站。[責任單位:市消防救援支隊、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區管委會]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確保經費投入到位。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貫徹落實《計劃》的重要性、必要性,統籌配套政策,加大經費投入,強化責任落實,狠抓組織推進,將《計劃》落到實處。
(二)明確職責,確保任務落實到位。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對照《計劃》要求,結合本地本部門實際,分解年度建設任務,量化指標、明確責任,市級所需經費由市財政保障,各縣區所需經費由各縣區財政保障,確保按期高質量完成《計劃》各項工作任務。
(三)強化監督,確保建設效果到位。市消防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要將《計劃》納入年度政府消防工作考評內容,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各地要定期對《計劃》落實情況加強檢查指導,及時發現解決存在問題,按年度組織驗收,確保目標任務如期完成。
附件:消防建設項目責任清單
附件
消防建設項目責任清單
項目 編號 |
項目 名稱 |
工作目標 |
責任單位 |
1 |
建設現代化指揮體系 |
2023年,市級完成2套語音、2套圖像自組網、1套綜合定位裝置、指揮視頻調度MCU服務器、圖形工作站等裝備采購;各縣區消防救援站完成綜合定位裝置、通信導向繩、首車智能指揮終端配備,各大隊完成華平會議終端采購。 2024年,市級完成無人機機場、偵查機器人、5G衛星便攜箱、輕型衛星便攜站、AVCON 嵌入式流媒體分發服務器、骨傳導耳機(20個)等裝備采購;各縣區更新配備電臺、骨傳導耳機、單兵、布控球、無人機、圖形工作站、運動相機等通信裝備。 2025年,市級完成防水無人機、無人機機載基站、偵察機器人、便攜式車載臺、便攜式中繼臺、圖像傳輸布控球(2套)、圖像傳輸單兵(2套)、AVCON 嵌入式國標下聯網關服務器、超輕型衛星便攜站、骨傳導耳機(20個);各縣區完成衛星便攜站、寬帶自組網、窄帶自組網等關鍵通信裝備采購。 有序推進全市辦公終端安全替代,開展自建業務應用安全適配,提升網絡安全防護能力,分三年逐步完成辦公電腦國產化替代工作。 |
市消防救援支隊、市公安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應急管理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氣象局、市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市大數據管理局和相關企業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區管委會。 |
2 |
信息交互共享 |
深入推進滅火救援初戰、聯戰兩項改革工作,利用3年時間逐步進行系統功能拓展,對滅火救援各平臺系統進行端口之間深度鏈接,積極拓展物聯網等多種信息技術手段,實時匯聚防火、滅火,應急聯動數據信息,實現信息直達、一體應急、數據共享,豐富調派模式,提升初戰能力。 |
市消防救援支隊、市財政局、市大數據管理局、市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區管委會。 |
3 |
基層隊站建設 |
對照“十四五”規劃確定的消防站點建設任務,結合實際需求,加大資金保障力度,序時推進建設。2023-2025年完成16個新建隊站投勤。 其中2023年完成沭陽劉集鎮專職消防救援站、泗陽愛園鎮專職消防救援站、泗洪雙溝鎮專職消防救援站、宿豫三臺山特勤站、宿城屠園專職消防救援站、湖濱皂河專職消防救援站、洋河倉集鄭樓專職消防救援站、蘇宿園區站二期項目。 2024年完成沭陽韓山專職消防救援站、宿豫高新區消防救援站、宿城開發區專職消防救援站、經開區黃河街道專職消防救援站。 2025年完成沭陽胡集專職消防救援站、泗洪界集專職消防救援站、宿豫來龍專職消防救援站、宿城礦山路專職消防救援站。 |
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消防救援支隊;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區管委會。 |
4 |
車輛裝備建設 |
根據消防隊站建設進度,同步配齊所需車輛裝備器材;及時淘汰更新現有裝備器材,確保滿足“全災種、全地形、全氣候”條件下的遂行任務需要。 2023-2025年完成33輛消防車配備,其中2023年度采購17輛:市本級1輛重型多功能搶險救援車、1套2車遠程供水泵組;泗洪1套2車遠程供水泵組;泗陽1輛中型泡沫消防車;湖濱1輛中型泡沫消防車;宿城1輛中型泡沫消防車;蘇宿1輛通訊指揮車、1輛宣傳車;宿豫2輛18-21米高噴車、1輛重型泡沫消防車、1輛中型泡沫消防車、1輛小型水罐消防車、1輛救援運輸車;沭陽1輛重型泡沫消防車。 2024年度采購8輛:宿豫3輛重型泡沫消防車、1輛70米以上高噴車;泗洪1輛中型泡沫消防車;宿城1輛中型水罐消防車;蘇宿1輛高噴消防車;沭陽1輛城市主戰消防車。 2025年度采購8輛:市本級1輛裝備搶修車;泗洪1輛中型泡沫消防車;湖濱1輛重型泡沫消防車;宿城1輛中型水罐消防車;蘇宿1輛中型泡沫消防車;宿豫1輛重型水罐消防車;泗陽1輛重型泡沫消防車;沭陽1輛重型泡沫消防車。 |
市財政局、市消防救援支隊;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區管委會。 |
5 |
訓練基地和專業隊建設 |
推進省級地震災害應急救援訓練中心(洋河)功能提檔升級;進一步建強高層建筑滅火救援專業隊、大跨度建筑滅火救援專業隊、地下建筑滅火救援專業隊、化工滅火救援專業隊及地震救援、水域救援等專業隊,配齊專業救援器材,提高各類事故災害應急救援能力。 |
市消防救援支隊、市財政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區管委會。 |
6 |
政府專職隊伍建設 |
合理確定政府專職消防員員額,及時開展隊員征召、崗前培訓,確保新建站點第一時間形成有效戰斗力。完善政府專職消防隊伍職業保障政策,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逐步提升政府專職消防員工資待遇。 |
市消防救援支隊、市委編辦、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區管委會。 |
7 |
火災防控基礎建設 |
2023年底前,在“智慧城市”總體框架下,整合城市物聯網消防遠程監控系統,搭建“智慧消防”監管平臺。2023年起,逐年在“三合一”、群租房等場所安裝具有信號反饋功能的獨立感煙報警探測器不少于4000只、簡易噴淋不少于400套。2024年底前,所有消防安全重點單位和火災高風險單位安裝消防設施監測模塊。2025年底前,所有高層住宅小區及其他具有火災風險的場所安裝消防設施監測模塊,完成所有監測模塊在“智慧消防”監管平臺的信號接入,全市20000臺住宅電梯加裝智能識別阻車系統。 |
市消防救援支隊、市財政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大數據管理局、市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區管委會。 |
8 |
重點場所隱患治理 |
組織對包括大型商業綜合體及商場市場、賓館飯店、勞動密集型企業、公共娛樂場所、施工工地、學校(幼兒園、托育機構)、醫院、養老機構、黨政機關辦公用房、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人防工程、危險化學品企業、文物古建筑及博物館、糧食和物資儲備場所、新能源等新興領域、白酒釀造、兒童福利院、室內冰雪活動場所、劇本娛樂場所、“園中園”“廠中廠”勞動密集型企業、多業態多功能合用場所、老舊商住樓在內的22個重點行業領域開展兜底式清查。 |
市消防救援支隊、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市公安局、市應急管理局、市公安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教育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分工負責;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區管委會。 |
組織開展“三合一”場所排查整治,通過嚴格物理分隔、加裝技防設施、配備逃生設施、強化用電管理以及勸導搬離的工作舉措,全市“三合一”場所消防安全突出風險基本消除。 |
具體分工見《全市“三合一”場所消防安全專項整治百日攻堅行動工作方案》(宿政傳發〔2023〕36號)。 |
||
督促“九小場所”全部配備專兼職消防安全員,實行標識化管理。 |
市消防救援支隊牽頭,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區管委會具體負責。 |
||
9 |
重點環節風險管控 |
嚴格電氣焊作業相關操作證、資格證培訓、考核把關。 |
市應急管理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分工負責。 |
常態化開展銷售不合格電動自行車(蓄電池、充電器)、違規拼裝及改裝關鍵性組件等違法行為,監督檢查,大力推廣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設施建設。 |
市市場監管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管局、市資規局、市消防救援支隊;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區管委會。 |
||
推動所有電梯加裝智能識別阻車系統,嚴防電動自行車“進梯入戶、人車同屋”。 |
市市場監管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區管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