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 關于市政協六屆四次會議第186號提案的答復 | ||
索引號 | 01431983X/2025-00189 | 分類 | 建議提案辦理結果公開 ??文物 ?? 其他 |
發布機構 | 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 發文日期 | |
文號 | 宿文廣旅案字〔2025〕68號 | 關鍵詞 | |
文件下載 | |||
時效 |
關于市政協六屆四次會議第186號提案的答復
市政協文化和文史學習委:
貴委提出的《關于加強我市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建議的提案》收悉,現將辦理情況和辦理結果答復如下:
我局收到建議提案后,高度重視,迅速成立局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的提案辦理領導小組,由局文物處牽頭主辦,領導小組定期督查協調推進。多次與市住建、資規、水利、教育、文旅集團等部門單位會商、研究落實我市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工作。
近年來,我市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領下,貫徹新時代文化遺產和文物保護工作方針,注重傳承弘揚文化遺產蘊含的古今價值,科學處理文化遺產“保”“用”關系,努力做到“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一是落實保護管理責任,筑牢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基礎。宿遷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市文物局)牽頭推動,多部門協同配合,多舉措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強化全社會共同保護文化遺產意識。制定實施《宿遷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宿遷市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規劃》等法規,在宿遷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劃定歷史文化保護線,構建“兩河、兩鎮、多點”的歷史文化保護格局。深入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資源普查和國有博物館館藏文物盤庫建檔工作,目前已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點528處,登記文物藏品6043件,不可移動文物名錄、館藏文物資源信息得到進一步完善。二是加強文物的維修安全防護,文物得到有效保護。積極對上爭取支持,“十三五”以來全市共獲批上級專項資金3800余萬元,完成龍王廟行宮、孔廟大成殿、前大庵維修、三莊墓群安防等26項文物保護工程。積極開展宿北大戰烈士陵園、潼陽縣政府舊址、朱瑞故維修等革命文物保護工程,對全市認定的60余處歷史建筑實施掛牌保護,完成中心城區48處市縣級文保單位“兩線”劃定,275處文物安全責任人設立公告公示牌。開展博物館預防性保護、文物庫房改造等20余項標準化提升項目,修復900余件館藏文物。三是科學推進考古發掘,深化地區文明探源研究。嚴格履行涉大運河保護區內建設工程審批、文物影響評價制度,聯合市資規局、市財政局印發《關于推進考古前置工作的通知》,推進“考古前置”改革、開發區文物資源評估工作,維護好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風貌。成立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所,配合基礎建設實施考古勘探發掘項目56個,考古勘探面積160余萬平方米,搶救性發掘1.5余萬平方米,保護地下文物近萬件。順山集遺址被認定為江蘇省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將江蘇文明史向前推進了1600年,被譽為“江蘇文明之根”。四是創新闡釋宿遷文脈,促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全面推動系統內文博場館提質升級,宿遷市博物館、泗洪縣博物館成功獲評國家二級博物館。創新打造文博場館社會服務新載體,2024年評選公布首批7家類博物館,充分發揮博物館文化遺產宣傳教育主陣地作用。圍繞文物鑒賞、考古科普、傳統文化傳承等主題,全市博物館年均舉辦臨時展覽活動30余場次,每年接待觀眾100余萬人次,文化輻射力顯著提升。高質量完成皂河龍運城、新盛街、順河集行宮遺址公園等項目建設,構建多元的文化遺產展示體系,為我市文旅融合發展賦予強勁的文化動能。
針對貴委提出的3條建議,我們均予以采納、并采取積極舉措,促進我市文化遺產高質量地實現保護與利用,具體情況如下:
一、“加大宣傳,凝聚共識,為活化利用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建議采納情況
一是推動制度機制落實。認真貫徹落實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實施意見》,加強城鄉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開展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創建,按照《宿遷市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規劃》要求,對城鄉歷史文化遺產開展系統性保護。二是加強文物“家底”盤點。結合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深入鄉村地頭開展實地調查,重點做好傳統村落、歷史街區中的文物調查與認定工作,同步進行革命文物、工業遺產、大運河文化遺產等專項調查,建立全市文物資源數據庫。三是開展全方位宣傳。以傳統文化宣傳闡釋為目的,采取多種形式呈現宿遷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先后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國際博物館日”期間,設置專題展位,宣傳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組織《文旅宿遷》電視欄目制作20余期專題視頻,大力宣傳傳統村落古建筑、歷史街區、商業老字號、工業遺產、農業水利遺產。爭取新華日報、“荔直播”等省級媒體支持,通過專欄、視頻以及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宣傳我市歷史文化,進一步濃厚全社會共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
二、“突出重點,形成合力,促進有效利用發揮當代價值”建議采納情況
一是打造特色文化地標。確立“集考古體驗、研學教育為一體的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思路,市、縣聯動推進順山集考古遺址公園項目,著力打造“江蘇文明之根”文化品牌。開發中河宿遷段、龍王廟行宮世界文化遺產點(段),建設運河文化遺產旅游廊道,助力大運河江蘇段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的典范。統籌黃河故道沿線文旅資源開發,推動黃河故道文化與交通、文旅、農業農村融合發展,實施“美麗河湖”建設工程。保護利用好洋河老窖池、傳承發展洋河酒釀造工藝,推進洋河老窖池參與中國白酒老作坊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升洋河、雙溝酒文化旅游區。二是推動文物古建筑活化利用。堅持以用促保,在修復后的東大街、新盛街等古建筑群內因地制宜建成名人館、非遺展示館、傳統工藝作坊等展示場所,推動孔廟成殿對社會公眾開放,推動文物資源在提升公共服務功能中實現永續傳承。活化利用歷史建筑和工業遺產,加快中運河老糧庫文化創意園建設,同時引入展覽、演出、活動等文創功能,促使其發揮文化旅游潛力。三是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保護傳承。深入挖掘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戲劇、曲藝、民間手工藝等傳統藝術振興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提供研學實踐、展演展示的展示平臺。推動泗州戲、淮海戲、柳琴戲和蘇北大鼓、蘇北琴書的保護傳承,系統化實施淮紅戲搶救性保護工程。組織開展“非遺進景區”“非遺大集”等活動,打造一批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地、體驗、教育、旅游于一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
三、“開展研究闡釋,講好故事,實現創造性創新性發展”建議采納情況
一是加強文物價值闡釋傳播。深入挖掘西楚文化、運河文化、紅色文化、酒文化等宿遷地域特色歷史文化,系統梳理本地歷史文化資源,通過文物背后的故事,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計劃以淮河中下游江蘇地域史前文化進程研究為重點,系統對宿遷境內順山集遺址、韓井遺址、青墩遺址、趙莊遺址、萬北遺址等進行考古研究,探索我市8000年前史前文化源流,進一步闡釋宿遷史前文明的發展脈絡、社會組織結構演變情況。二是建立遺產保護標識系統。對全市文物建筑、歷史古跡、遺址等的做好研究和解讀,健全和完善大運河宿遷段、古汴河遺產標識系統及文化標識符號,對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增設遺產標志、文物說明解讀系統,讓群眾讀懂、讀透宿遷歷史文化內涵。三是提升文博場館服務能力。實施市博物館展陳改造提升,加快推進泗陽縣、宿豫區、宿城區相關主題博物館、行業博物及類博物館的建設,推出一批博物館研學課程和研學項目,提升“博物知旅”品牌影響力。開展“考古工地進課堂”“非遺進校園”等主題活動,通過短視頻、VR技術、現場展示等方式,增強文物宣傳活動沉浸式體驗感,支持中小學生走進博物館進行現場教學,讓博物館成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課堂”。
下一步,我局將聯合相關部門,進一步提高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水平,創新發展傳統文化的宣傳展示形式,更好地發揮歷史文化資源的社會服務功能,促進歷史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努力傳承利用好我市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
宿遷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2025年8月1日
聯系人:董 華
聯系電話:84338609
抄 送:市政府辦公室 市政協提案法制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