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 關于市政協六屆四次會議第041號提案的答復 | ||
索引號 | 014319477/2025-00228 | 分類 | 建議提案辦理結果公開 ??其他 ?? 其他 |
發布機構 | 市發展改革委 | 發文日期 | |
文號 | 宿發改案字〔2025〕72號 | 關鍵詞 | |
文件下載 | |||
時效 |
關于市政協六屆四次會議第041號提案的答復
駱敏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優化我市生態產品價值補償方式的建議》收悉,現將辦理情況和辦理結果答復如下:
收到建議承辦通知后,我委高度重視,專門研究部署建議辦理工作,明確承辦處室和工作要求。對建議中涉及其他部門職能的內容,及時商請相關單位提供落實情況,確保辦理工作落到實處。
針對其中的建議,我們采納了4條、落實了4條,具體情況如下:
宿遷市作為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省級唯一全域試點市,近年來,立足生態稟賦,聚焦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綜合施策、多維賦能,確定了“建成一套價值核算體系、制定一批生態產品認定標準、探索一套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機制、打造一批富民樣板示范、形成一套穩定支撐機制、建成一個交易平臺、制定一套生態建設績效評價辦法”目標體系,指導全市探索平原水網地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轉型路徑。
一、量化“生態底”,探索全域自主核算機制
針對生態產品數據空間化管理,我市立足地域特色,編制生態產品目錄清單,劃定“森林、農田、濕地、城市”四大生態系統,建立調查監測數據庫和三維數據庫,全面摸清生態產品數量、質量等基礎信息,明確三大類262項生態產品及其數量和分布情況。探索建立省內首個“技術規范、統計制度、實施方案”三位一體的GEP自主核算制度體系,形成以部門核算為主體的《宿遷市生態產品總值核算規范(試行)》及全省首份嚴格執行國家技術規范要求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報告。搭建綜合信息平臺,推動建立開放共享的集數據管理、信息發布、成果展示、產品交易等功能于一體的生態產品信息云平臺,今年將實現平臺的綜合展示功能。
二、擦亮“生態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
針對優化土地資源及污染防治生態補償,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穩步推進污染物總量管理改革,印發《關于優化排污總量指標管理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細化排污總量指標儲備庫分級。縱向補償突出集中統籌,參照生態價值探索開展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分配,建立水環境區域補償、耕地保護激勵、減污降碳成效掛鉤等一系列生態補償機制,省內率先出臺《耕地保護激勵實施辦法》,市財政每年兌現激勵資金2000萬元。橫向補償創新協同立法,為積極破解跨區域生態環境合作治理難題,加強駱馬湖等流域水環境保護,宿遷市與徐州市推進頒布江蘇省生態環境保護領域首部設區市協同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泗洪縣和安徽省明光市、五河縣三地建立公益訴訟協作機制,沭陽縣與連云港灌南縣簽訂聯防聯控聯治合作協議,泗陽縣與淮安淮陰區建立協同監管聯動機制。
三、打造“金飯碗”,開展生態產品富民實踐
針對生態產品供給價值,系統構建“宿有千香”生態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運營戰略體系,打造“宿尋千味”、“宿享千宿”等生態區域公用品牌矩陣,將眾多分散的農產品集中賦予生態品牌價值,“宿有千香”品牌生態產品年度銷售額連續3年實現翻番,2024年銷售額突破12億元,其核心單品“宿有千香·霸王蟹”年銷售超4億元,產品溢價達30%。充分放大“電商名城”效應,積極推廣“電商+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模式,助力花木、稻米、果蔬產業年產值突破百億元。其中,打造“花木+電商+直播”模式,花卉直播銷售額占全國三分之一,2024年花木銷售額突破350億元,帶動近40萬花木從業者創業就業。推動生態文旅融合,將旅游特色不顯著的三臺山建設為集歷史文化展示、科普教育、運動健身為一體的綜合性森林公園,洪澤湖濕地景區獲評國家5A級旅游景區,駱馬湖旅游度假區打造成為蘇北首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牛角村歡樂田園度假區帶動群眾就業1500余人,促進村集體經濟增收600余萬元。
四、拓寬“轉化路”,暢通生態權益交易途徑
針對拓寬金融支持與融資渠道,市級成立楚光能源發展集團、楚豐農業科技發展集團等國企平臺,縣域成立5家“兩山”平臺公司助力生態產品收儲及交易,搭建以京東、省供銷社電商平臺等為依托的線上交易中心。探索水權交易、碳匯交易,先后開創全國地下水水權交易先河、實現全國首例蒸汽冷凝水水權交易,首創在全省開展縣區間水權交易,沭陽縣打造全省第一例碳中和林,開展古黃河生態廊道森林碳匯價值評估與收儲交易試點。建立沭陽縣“VEP花木生態價值貸”,由商業銀行依據花木生態價值核算報告向純民營企業發放“VEP花木貸”,累計發放貸款1000萬元;開發泗洪縣“綠票”產品,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碳排放和污染物社會治理,形成調查監測、評估核算、投資交易、運營增值、生態平衡的全鏈條閉環管理。
此外,為進一步擴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成效,下一步將圍繞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和推廣應用、綠色金融支持、交易展示、經營開發等方面深化細化落實舉措。
一是深化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和推廣應用。立足破解“難度量”,一方面建立一套行政區域單元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規范,完成“兩張清單”編制,規范化GEP核算體系經驗全省推廣;另一方面積極探索VEP核算數據庫、指標體系和模型,開展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價值(VEP)的核算、評價、轉化,根據核算結果創新開發VEP生態花木貸、VEP生態修復貸等綠色金融產品。
二是探索基于VEP核算結果的綠色金融支持模式。宿遷立足破解“難抵押”,持續加大綠色金融服務力度,構建“1+7+N”的特色金融服務體系,重點支持花木種植、生態蟹養殖等7個特色生態項目,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綠色金融重點項目庫。完善沭陽縣“VEP花木生態價值貸”、泗洪縣“綠票”產品,進一步對生態產品進行資產化、證券化、資本化探索,推進VEP核算結果與金融機構貸款掛鉤,立足片區生態產品資源稟賦,探索“生態資產權益打包貸”“存量生態資產證券化”模式,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綠色金融產品。
三是建設生態產品價值交易和展示平臺。立足破解“難交易”,堅持政府和市場“兩只手”協同發力,探索打造產品清單、數量分布、權益歸屬等情況集于一體、開放共享的生態產品綜合信息平臺,可視化展示“市—縣—鄉鎮(街道)”三級生態產品和GEP信息。新成立楚光能源發展集團、楚潤數據集團、楚豐農業科技發展集團,以國企平臺助力生態產品收儲及交易。以京東、省供銷社電商平臺等為依托,搭建線上交易中心,展示銷售百余種地方生態產品,在京東等平臺上線品牌店12個,品牌授權經銷商(專營店、展銷中心)9家。
四是加強生態產品經營開發。立足破解“難變現”,系統構建“宿有千香”生態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運營戰略體系,將眾多分散的農產品集中賦予生態品牌價值,建立生態產品認證體系,更好培育生態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充分放大“電商名城”效應,推廣“花木+電商+直播”模式,申辦全國區域性生態產品博覽會、現場交流會等活動。突出生態類旅游資源優勢,駱馬湖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洪澤湖濕地景區、三臺山國家森林公園等享譽省內外,打造“宿尋千味”“宿享千宿”等生態區域公用文旅品牌矩陣,將宿遷打造為生態旅游目的地。
宿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5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