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來,我市緊抓入選全國首批、全省唯一國家市級水網先導區建設契機,圍繞“十大河湖舉綱、千里河渠織目、百閘多點系結”的市域水網布局,堅持運用系統融合理念,加強與國、省水網承接融合,加速打通縣級水網“最后一公里”,探索形成“1235”(即“運河畫卷?淮沂安瀾?全域幸福”為目標引領,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兩大關系,推動安全河湖、美麗河湖、幸福河湖共治,“安全筑基、生態增值、城鄉融合、產業升級、治理革新”五路并進突破)的宿遷水網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模式。
市主要領導專題調研推動現代水網工作,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加快水網先導區建設,市人大將現代水網建設列為年度民主監督事項,市發改委將現代水網建設納入全市第十五個五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等,高位統籌,凝聚合力,縱深推動市域現代水網建設走深走實。
實化項目推進 筑牢水網安全屏障
堅持以市縣“1+5”水網規劃為引領,以“聯網、補網、強鏈”為重點,統籌水安全保障、水資源優化、水生態升級。一方面,強化水網重大工程、“最后一公里”建設,截至6月底,48項水網工程已開工(含完工)43項、累計完成投資130億元,治理河道130千米、改造渠道237公里、新增城市抽排能力134立方米每秒,城鄉供水能力達187.6萬噸/天,恢復或改善農田灌溉面積140萬畝,建成幸福河湖380條、省級生態河道2381千米等。另一方面,主動加強項目謀劃爭取,跟蹤推動駱馬湖新沂河提標、淮干溧河洼治理、淮西洼地治理等關系宿遷防洪保安的重點項目加快審批進程,扎實推進柴米河、黃河故道中泓等5條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前期工作,涉及宿遷境內投資約130億元,將于年底前陸續獲批實施,為全市水利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水安全保障。
深化改革創新 拓展提升綜合效益
堅持將改革創新作為第一動力,注重提升水網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創新水資源市場化配置,在全國率先開展地下水水權交易、再生水權交易等,共計推動開展水權交易188單,交易水量近6960萬噸等,持續加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創新再生水利用配置,著力將再生水打造成為城市“第二水源”,先后入選國家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城市、再生水利用重點城市等,形成“導流與回用共用、配置與使用共享”的宿遷特色,全市再生水利用率達28%。創新水工程運行機制,在宿豫區試點水網工程社會化管護,提升管護質效;在黃河故道片區試點完善建立“三統兩分”運行機制,實現片區水網良性運行、可持續發展。創新投融資路徑。構建以公共財政投入為基礎,拓展國債、專項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等共同參與的“1+N”融資機制,有效吸引資金支持水網工程建設。
強化協同融合 服務地方發展大局
積極以水網樞紐和通道為核心載體,強化水與產業、文旅、交通、農業等協同融合發展。在水網+產業方面,以水網基礎設施建設為基底,推動“醉美湖灣”建設,構建“一岸三芯五核八廊”總體空間格局,推動區域特色產業一體化發展。在水網+文旅方面,充分利用大運河、黃河故道、駱馬湖、洪澤湖等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注重水文化挖掘、水文化彰顯,以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的供給,助力朱海牛角淹生態旅游度假區、水利遺址公園等一批水文旅景點彰顯活力。在水網+航道方面,在規劃布局、工程建設、運行調度等方面加強水網與航道網協同,加快推進宿連航道與周邊水系銜接研究,服務推動“兩網融合”,積極探索出“以水興產”的黃金水道發展之路。在水網+農業方面,推進灌區與高標準農田建設融合發展,依托沭陽縣沂北灌區、泗陽縣運南灌區等7座大中型灌區建設,打通水資源配置“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米”,保障糧食安全,推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